::: 最新消息公告 [ 瀏覽作業 ] :::
標題: 【全教總新聞稿】大學考招不是搶學生的擂臺 而要引導多元適性學習
消息類型: 最新訊息公告、新聞稿
部門別: 高中職 
最 新 消 息 內 文

 新聞稿                           發稿日期:201719

大學考招不是搶學生的擂臺  而要引導多元適性學習

大學考招方案不應成為大學搶學生的擂台,而應著重於高中學生學習,最重要在於高中人才培育,發展學生多元適性。方案內容應以申請入學管道為主,並重視學生學習歷程的採計,同時要減少聯考的科目數,是這波改革要走的道路。

培養未來人才必須著重創新、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過去聯考統一分發的升學主義模式,已不適合未來人才培育的需求。這一波新課綱的課程改革,大學考招是關鍵的配套,應走出考試統一分發的老路,走向可以引導學生適性學習的未來。

本會對大學考招方案的建議如下:

一、    贊同維持二次分發架構,不宜採先考後招、一次分發

贊同維持目前二次分發的架構,即先進行申請入學,再指考分發。因為若是採取先考後招,則將指考提前於五、六月,反而增加學生考試壓力,而且申請入學招生放在指考考完之後,亦會導致學生在高三時又必須全力準備大考,完全被考試綁住,高三的加深加廣選修無法落實,失去課程教學的多元適性,新課綱的理念淪為形式。而且將申請入學、考試分發二種管道混填志願一次分發,會造成學生選填志願卡時回到傳統排名的迷思,只看分數、不看自己適性多元和個人特質,與新課綱和完整學習更是背道而馳。

二、    重視學生學習歷程(P),參採完整6學期

學習歷程參採6學期,可以解決學生高三下完整學習的亂象,同時兼顧課程教學的多元差異,不會被大考考試科目綁住。目前高中選修、校本課程、多元課程等難以落實,原因在於我們著重大考,各種不屬於大考的考科,在高中很難開設出來,致使不利於學校發展多元的課程教學,也難以提供學生多元適性探索,這一直是高中教育的根本問題。在申請入學管道中,參採學生學習歷程,重視學生學習的形成性過程,有助落實多元選修的課程安排、培養學生多元實作能力、彰顯學生多元學習特質等,將有助於學校、家長和學生重視適性多元的發展。

三、    學生學習歷程宜佔「申請入學」參採50%以上

目前申請入學管道於第二階段審查即佔50%以上,況且就目前現況而言,書面審查只是高三申請入學報名前才完成的備審資料,而未來是以更具可信度的學習歷程資料庫平台,平時即上傳,既可減輕學生負擔,又有查核除弊的機制,所以,未來的參採比例維持現狀應是最起碼的作法,否則,難免令人質疑要走回頭路嗎?

四、    以申請入學管道為主,更具多元性

申請入學的作業程序分為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用學測成績進行三倍率的篩選,通過後才有機會進入第二階段進行學習歷程的審查,換言之,標準化測驗仍然是作為申請入學的第一關,仍是決定學生能否進入大學的重要因素。加上,大學科系在審查學生資料時,也不是以校校等值去操作,換言之,批評學習歷程的校校等值,這恐怕是莫須有!申請入學管道不是只看學生學習歷程,而是在第二階段時才加入進行綜合評比,以校校不等值去反對學習歷程、反對申請入學,令人難以理解。

五、    學測(X)考科數,大學採計五選三

學測考科由大學各科系依專業與選才之考量自主決定,從國、英、數、社會、自然等五科中選三科採計,學生可自由選考。比限制於國、英、數三科更具多元,一則符應大學各科系專業的多元考量,同時更符合學生各種專長與學科能力與興趣的差異,除國、英、數之外,亦可兼顧擅長社會、自然的學生;再則亦有助鼓勵學生探索多元興趣與性向,兼顧各種學科領域。

也比三加一更符新課綱的精神,因為社會科包含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等三科,自然科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等四科,若大學採計四科,則學生實際上準備大考的考試科目數仍高達6-7科,加上學生與家長為求更大的錄取率,更有可能是五科全部選考,於是考科數會高達10科。大考筆試壓力若不適度減輕,則學生難有精力去發展自己的學習歷程,則多元適性選修的落實也會大打折扣,不利新課綱的落實。

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