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發稿日期:2023年1月15日
試題整體中規中矩
數學考兩次,已成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112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已於1月13至15日舉行,今年學科能力測驗日程依慣例在春節前舉辦,每年輿論對於學測之辦理均予以高度關注。全國教師會(全教會)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為促進學校端教學與入學考試的良性對話,建構高中教師與大考中心的溝通平台,使考試更能貼近高中教學現場,於測驗當日分科辦理『112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試題評論會』,邀請50餘位服務於全國各地公私立高中學校現職教師,對今年度的試題進行全面的專業檢視與評論分析。
本次考試秩序大致良好,然傳出南部考生因天熱、希冀開冷氣未果事件,顯示了大考中心缺乏事先對於極端氣候的準備。建議大考中心以「溫度」、而非「月份」作為是否開冷氣的標準,擬定相關SOP流程,供未來各考場參酌。
經過這幾年來的試題研發,「扣緊時事」、「跨科整合」、「生活化」、「重視圖表整合」已成為108課綱下新型學測的標配。整體而言,今年各科試題中規中矩,多數科目難易度適中。
依據大考中心統計,今年考生平均選考科目為5.02科,較去年4.92科增加。108課綱的目的是期待學生考試科目變少,多些自我探究與適性發展的時間,但今年平均選考科目的增加,顯然這項目標並未達成,學生甚至準備的比過去的5科還要多。
全教會去年學測新聞稿已經提醒,大學各校系參採數學A、B的狀況,恐將使莘莘學子的負擔加重。分析111、112學年度各科報考人數比較表,數A、數B呈現五千多至七千人的漲幅;數A與數B總和報名人數遠超過總報名人數,意味著學生同時選考數A、數B的比例將近6成,此現象與108課綱講求的「數學分流」、「適性發展」背道而馳,亦與全教總一年前的擔憂不謀而合。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來自於108數學領綱一開始設計時理想高遠,但學生在面對十八學群內各大學參採科目排列組合下又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當過往文、理組參採科目的模式被打破後,為求最大志願填寫數,學生自然會選考對其最有利的科目組合。由於增加一科數學,就可以增加521〜803個志願數,學生自然趨之若鶩,卻違背了數學領綱一開始設計的概念。使得原來社會組的學生也得學習過去自然組的內容;而108課綱下的數A內容,亦比過去99課綱的內容來得艱深。
隨著兩年後分科測驗即將加考數乙,這種「以數學為尊」的現象只會有增無減。當不分數學需求高低的學生都把精力放在研讀數學上,是否反而限制了學生的多元發展性,進而加重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這種現象值得教育部深刻檢討。
附表一 111、112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各科報名人數比較表
學年度
|
國文
|
英文
|
數A
|
數B
|
社會
|
自然
|
總報名人數
|
111
|
116,197
|
116,119
|
81,620
|
93,874
|
92,748
|
72,214
|
116,465
|
112
|
118,141
|
118,193
|
87,113
|
101,060
|
96,235
|
74,292
|
118,559
|
增減
|
1,944
|
2,074
|
5,493
|
7,186
|
3,487
|
2,078
|
2,094
|
(單位:人)
.png)
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