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公告 [ 瀏覽作業 ] :::
標題: 【全教總新聞稿】學生學習歷程,才能彰顯偏鄉與弱勢學生升學的公平正義
消息類型: 最新訊息公告、新聞稿
部門別: 高中職 
最 新 消 息 內 文

 新聞稿                          發稿日期:20161213

學生學習歷程,才能彰顯偏鄉與弱勢學生升學的公平正義

今日報載,陳良基次長於台大師資培育中心、學斯達教學社群舉辦學思達亞洲年會,提及對考招新制中的學習歷程感到憂心,表示學習歷程不利偏鄉學生,偏鄉學校的紀錄可能會有問題,因為「孩子恐怕沒有那麼多能耐」。

此番發言,令人感到錯愕與不解,學生學習歷程在教育部、招聯會早已討論許久,陳次長卻有誤解。長期以來,對偏鄉與弱勢學生而言,造成不公的最重要原因就在於以聯考成績升大學,而學生在校學習歷程正可以平衡此一不公平。

駱明慶教授曾於2002年發表論文,顯示1982年到2000年以聯考為主要升學管道的年代,台大學生有82%來自前20所明星高中,其中9所集中在台北市。大安區成為台大生的機率是4.73%,不但是全國平均(0.78%)的6倍,更是台東縣的31倍,而大安區在1997年到2000年之間更高到6.1%,台大被稱為「大安區的社區大學」。研究清楚說明,聯考沒有比較公平,他的研究打破「考試是公平」的迷思。

2011年後當台大繁星名額擴增到7%10%,大安區入學機率也隨之下降到5.9%。繁星對學校集中度也有分散的效果,當個人申請管道在2004年開始提高比例,台大學生來源集中在175所高中,2007年繁星計劃實施後,增加到206所,2011年繁星進一步擴大名額後,學校數更擴張到298所。台大從過去集中少數學校,往外推散出去,各縣市18歲人口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台北市從繁星實施前的3.71%降為3.39%,台東則從0.23%略增為0.26%,從16倍差距縮為13倍。研究告訴我們,以筆試定終生的聯考對弱勢、偏鄉的不公平,而採計在校成績的繁星確實也把上台大的機會帶給更多弱勢地區,達成學生來源多元化的具體證明。

根據清大、政大、中山大學等校的研究數據,都說明繁星生的學業表現最佳、其次為個人申請,最後為考試分發,在就學穩定度(休學和退學)上也是如此排序。並發現繁星生在大學的專業必修科目成績和學測的相關性非常低,意味著即使以高分進入大學,專業科目的表現未必好,反而和高中在學成績有明顯正相關。這些研究表示,光以學測或指考成績篩選學生的結果並不公平,而繁星採計學生在校成績、申請入學採計了學生備審資料,均反映出學生在高中三年學習歷程的重要和價,更能彰顯升大學的公平。

外界擔憂造假,個人造假可以取消錄取資格,集體則可立法規範偽造文書等刑責,來加以杜絕。而且學生學習歷程採資料庫平台,可利用大數據進行檢核防弊,計算該校學生成績分布圖45度線、人均幹部數等。至於學生課程學習成果,學生可於當學期上傳成果報告,不是於高三畢業前再一次上傳,該學期作品需任課教師評量並確認學生作品無誤,杜絕由他人制做等作假情事。並應採取重質不重量的原則,限制大學端採計份數不得超過5份,由學生於資料庫勾選,自主決定上傳之成果報告。多元表現的校內外各項經歷、活動成果、競賽、證照等,可將學生資料分為「代表性資料」與「其他參考資料」二類,其中「代表性資料」至多列4項,上述採限制數量的作法,在於學生學習歷程是重視個人特質而不是數量累積,並避免學生過度學習壓力及學校間資源的落差。

為完善學生學習歷程之推動,重要配套要到位,本會主張:

一、建置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

學生於每學期將修課成果、多元表現等輸入資料庫,三年後累積豐富資料,不會像現在,學生於高三下時才匆匆忙忙整理,提高資料內容豐富度和可信度。

二、大學設專責招生辦公室,提升審查的公平與品質

大學招生辦公室可協助各科系審查,減輕各項行政負擔和摸索,有利審查經驗的累積和傳承,以提升審查品質和效能。未來配合學生學習資料庫系統,大學科系以資料審查即可判斷學生特質和表現,而採逕行錄取,若部份學生在逕行錄取仍判斷上的困難時,亦可進行面試。總之,有助大幅降低學生到校面試的必要性,讓大學科系審查負擔降低,高中學生也不必到處奔波或面試衝突等問題。

學生學習歷程是以學校為單位去展現,讓每一偏鄉與弱勢學校都有機會被大學看見,在學生的升學機會上,改變過去以筆試主導大學升學,難以弭平在聯考成績上的落差。同時更符合新課綱精神,鼓勵學生多去探索和選修有興趣的課程,重視學生適性、多元、差異的學習特質,彰顯大學各科系對選才需求的多元性,是未來人才培育應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