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公告 [ 瀏覽作業 ] :::
標題: 【全教會112學測評論】自然科初步評論
消息類型: 最新訊息公告、新聞稿
部門別: 高中職 
最 新 消 息 內 文

全教會112學測評論【自然科】評論教師群,提供初步評論如下:

※物理※

【綜合必修物理知識,測驗考生的閱讀理解、圖表判讀、分析推論、表達說明能力。難易度中間偏難。】

物理試題以課綱必修物理學習內容為命題主軸,結合生活經驗、新聞時事、科普閱讀等入題,從閱讀理解、圖表判讀、分析推論、表達說明能力等面向,測驗考生的科學素養。

試題包含基本的學科知識如物質的基本交互作用、雙狹縫干涉、物質波、能源議題、都卜勒效應、物理重要發展史、核分裂和衰變、新冠病毒與負壓病房等,以不同的素材呈現在試題中,從生活經驗、科普閱讀、新聞時事、科學新知等,從閱讀理解、圖表判讀、分析推論、表達說明能力等面向,測驗考生的科學素養。

具體說明如下:

()   物理科

物理部分的代表特色題是第3740題混合題組,主題是以20202030年減碳計畫為主軸,延伸討論水力發電的力學能討論。為了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暖化控制在2 以下的目標,從2020年到2030年,煤的使用量需要減半。利用水力以取代燃煤來發電, 是很多國家降低 CO2 排放量所採取的對策之一。 考生回答有關提出一個水力發電廠的規畫案。

51-54題為題組,提到自工業革命於1760年在英國開始後,人類對於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使用滿足了經濟 發展和產業革命的需求,然而這些化石燃料的燃燒,也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節節上升。除了二氧化碳之外,人類對化石燃料的運用也在環境中留下許多痕跡, 鉛元素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以英國某湖泊岩心(岩芯)中1700年以來的鉛濃度變 化,鉛-206及鉛-207是鉛元素常見的穩定同位素,來源可能是岩石、地 下水、煤或石油,同時也可能從鈾元素衰變而來。鈾-238具有天然放射性,其質子數為 92,中子數為146,會歷經衰變過程,轉變成穩定的鉛-206原子,本題組不僅測驗考生基本的物理理論,整合運用閱讀理解、圖表判讀、分析推論等不同面向的能力。

()   回饋高中物理課程的教與學

教師教學期間,可以分享生活時事和科普文章,引導學生閱讀後統整文章內容的重點及其脈絡,藉由解讀圖表數據而推論科學概念,學習如何科學證據的含意,數據說了什麼話。同時閱讀生活時事和科普文章,也可以延伸探討和深度閱讀,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深化學生的科學學習,也符應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

  就測驗目標而言,試題兼顧評量學生的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等能力,就考生作答過程而言,大部分試題需要閱讀理解、分析思考、邏輯判斷和解釋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中,避免僅是記憶片段或零碎的知識,應重視科學知識和探究素養,理解與應用基礎概念,能分析、解釋試題描述的情境,進而推論其意涵。

 

物理科評論老師名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陳智勝老師、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陳東閔老師、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簡麗賢老師、桃園市立平鎮高級中等學校蔣佑明老師、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張仁壽老師

 

※化學※

【疫情與諾貝爾獎入題、圖表及有機試題多、計算題不多且不難、若能融會貫通化學概念,比去年容易作答】

 

一、試題難易度與去年相比,整體較易,試題符合領綱,無超綱現象,預估分數可能較去年上升。

二、本年度試題特色為扣緊時事、跨科整合、圖表多:

()扣緊時事:例如第55~60題與2022諾貝爾獎相關。

()跨科整合:例如第55~60題與生物科相關。

()圖表多:15題當中佔10題。

三、混合題型配分為6分,除了單選題、多選題外,亦包括問答,例如第4760題。整體混合題型設計恰當。

四、探究與實作題型,如第45~47題。

五、整體試題較過往中規中矩(簡單)

 

化學科評論老師名單: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陳煌仁老師、新北市立新店高級中學王瓊蘭老師、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盧文顥老師、桃園市立平鎮高級中等學校吳明禧老師、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鄭伯俊老師

 

※生物※

【考題內容靈活創新,貼近科學素養的需求,恐易輕忽基本科學知識的建構。】

一、試題難易度與去年相比,整體較難,試題符合領綱,無超綱現象,預估分數可能較去年下降。

二、本年度試題特色:

()扣緊時事:例如第12題提到2022年諾貝爾生醫獎之相關內容。

()跨科整合:例如第55-60題從生物和化學的角度來探討抗素。

()創新度高:例如第48-50題從不同角度探討遺傳相關問題。

()強調論證推理的能力:例如第17題提到活用分類依據的改變。

三、混合題型配分約為14分,除了單選題、多選題外,亦包括簡答及繪圖,例如:48-50為多選和簡答、55-57為單選和簡答。整體混合題型設計恰當。

四、探究與實作題型,如第1055-56為圖表判讀數據解釋、第17-1849題為論證、第48為數據分析。

五、某些用詞學生較不易理解,例:第48題的期望值、第49題的繼代遺傳,建議於題幹中做文字說明。

六、整體試題較過往創新。

 

生物科評論老師名單:臺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曾如玉老師、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陳慧君老師、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童禕珊老師、國立彰化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施錫昌老師

 

※地球科學※

【試題靈活,臺灣在地化題材豐富,多圖表與情境試題】

一、試題難易度與去年相比,整體較中等偏難,試題符合領綱,無超綱現象,預估分數可能較去年下降。

二、本年度試題特色為與臺灣相關的在地化題材多。

()扣緊時事:例如第4題提到瘋狗浪,瘋狗浪是臺灣近岸海域常發生且易造成傷亡的原因之一,國人有必要去認識及瞭解。

()跨科整合:例如第53-54題提到鉛同位素,與放射性元素衰變與物理的基本交互作用有關,並從工業革命以來的鉛同位素衰變的比值變化,進行數據的分析與判讀。

()創新度高:例如第2題提到未來氣候的溫度機率,以圖表呈現方式具創新且靈活,也搭配國際性重要議題─氣候變遷。

()與臺灣相關的在地化題材:例如第1457題提到西北颱、瘋狗浪、潮汐、臺北測站雨量,取自臺灣民眾生活相關的題材,使學科概念與學測題目更有生活應用感。

三、混合題型配分約為14分,例如第53~54題提到英國某湖泊的岩心(岩芯)中,從1700年以來的鉛濃度變化,運用圖片數據,進行數據分析,並且做物理與地球科學的跨科議題探討。整體混合題型設計恰當。

四、探究與實作題型,如第41~44題運用數據的對比分析,進行探究討論。

五、整體試題較過往創新。

 

地科評論老師名單: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尤清麗老師、新北市立光復高級中學林恩瑋老師、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張堯婷老師

 

以上提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