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公告 [ 瀏覽作業 ] :::
標題: 【全教總新聞稿】支持雙語教育,但應優先弭平英語學習落差,再談以全英語授課的雙語教育
消息類型: 最新訊息公告、新聞稿
部門別: 專業發展中心 
最 新 消 息 內 文

 【新聞稿】                           發稿日期:2021426

支持雙語教育,但應優先弭平英語學習落差,再談以全英語授課的雙語教育

回應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雙語課程列入國民教育法、高級中等教育法政策評估」公聽會

雙語教育政策應該分階段實施,目前雙語教育實驗實施的方式,由外師授課或由外師與中師共同授課,授課的科目先以體育、綜合等非學科為主,暫不以英文來教授數學、自然或社會等學科。然而這樣的方式,是否真正符合語言學習的策略。以學生的學習來說,或許課程本身的學習不是困難,但是英文卻可能造成為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就我們聽到參與實驗課程的學生聲音,上課時不斷有人小小聲的問,老師現在到底在說些什麼?遇到好心的同學,就會小聲的簡單翻譯給同學聽。若遇到學生對於課程本身的學習就不易理解的狀況,這時學生就會同時遭遇課程學習的困難以及學習英文的困難,這雙重的學習障礙出現。

我們認為要塑造雙語的情境,必須先從提升學生英文的學習力開始,待學生英文學習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再來考慮是否以英文做為授課的語言工具。近年我們看到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英文學習的雙峰現象。這些年英語雙峰現象甚至超越數學。從這幾年會考的結果及臺師大心測中心的資料顯示,103104年國中會考結果顯示將近1/3學生的英語文程度被列入待加強等級,而偏鄉學生成績從106108學年已連續三年超過 1/2 未達基礎等級。

要建構雙語教育的環境應先從消弭英語學習的落差著手,當學生的英語能力落差過大,不管是外師或是中師直接以英語授課,學生先遭遇的反而是英文學習的困難,也將間接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產生挫折。

學習第二種非母語語言的方式,從大學外文系所如日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系所的課程設計可以獲得一些啟示。這些外文系所會依課程不同性質安排外師或是中師教學,在上課人數上也會因應不同課程性質,也會有不同的設計。以會話課程來說,大學一班班級50-60人左右,至少會分成三組,讓一組上課人數大約在15-20人。文法、散文、或是寫作課程,至少會分成兩組,至於文學史的課程,則不分組。本會建議如要投注資源在雙語教學上,依不同課程性質安排學生上課人數,比起運用外師或是使用英語授課更為重要。本會認為目前英語教學的方式及上課人數應予以大破大立的改變,英語雙峰現象才有可能改善,唯有英語雙峰現象逐步改善到一定程度,才有機會談是否其他科目以英文授課這件事。

語言學習重在環境,當學生所處的環境包括聽、說缺乏英語的情境,所學到的英文缺乏練習與使用機會,就不容易學習,這也就是很多人的經驗,英文程度最好的時間點在高三,一旦缺乏始用英文的機會,語文程度也會跟著下降。如果有機會到國外待上一陣子,一星期或是一個月也好,英文程度也會隨之跟著提升。情境向來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關鍵。而情境的營造,必須在每一個環節不只學校,都同步跟上才有效果。

最後提醒的是,語言的學習更是跟文化息息相關。年紀過小開始學習英文,會不會讓我們的孩童喪失或分散了對固有文化學習的機會呢?還是應該等到我們的孩童對於固有文化的學習建置了一定的基礎後,再來學習外來的語言及文化,這時不同的文化對於我們未來的公民而言,就會更去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同時具備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年齡過小卻必須學習不同語言及文化,會不會造成學生學習負擔,或失去對自己原有文化的認同,恐怕是我們必須嚴肅以對的議題。

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