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教育動態] [ 瀏覽作業 ] :::
標題: 為求職還是為探索?想想大學教育的目的
類型: 國際教育動態
內 文

《邁向國際》

為求職還是為探索?想想大學教育的目的

Alina Tugend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外事部編譯

我的長子才剛讀完高一,我就開始為孩子的大學教育煩惱—想找出孩子能進且我們負擔得起的大學。

但更讓我關注的是:大學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

窄義而言,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確保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也是佛州州長Rick Scott的看法。他打算將公立大學的資源集中到那些有最好工作前景的院所,向數學、科技、工程打招呼;向心理學及人類學說再見。Oregon州的民主黨議員Ron Wyden則引進「在你去之前有權知道」法案,此法案讓學生得以知道各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

又或者,大學教育是否該給學生更廣更深的人文教育,並教他們以批判性的方式思考及寫作?又或者大學教育可以兼顧這兩種功能?

1983年之前,拿到學士學位意謂著可以有許多工作機會。Georgetown大學教育暨人力中心主任Anthony P. Carnevale指出:那時候,一個歷史學士可以成為會計師,然,經歷了一次文化遷移後,狀況就改變了。

接著,為什麼文化遷移會發生在1980年代早期?因為經濟嚴重衰退與電腦科技萌芽都發生在1980-1982年間。從那時開始,人們的收入開始取決於其大學主修科目。

那麼,我到底該不該要求我的孩子去追求一個他不喜歡,卻可以讓他取得高收入工作的學歷?對於這一點,Carnevale教授持反對的看法,因為他認為:如果你不喜歡你所做的事,你不會做得好。現在的年輕人要有策略,如果你的專長是人文學科,就要知道你需要拿到碩士學歷。

George Mason大學的助理教授Alex Tabarrok則不只擔心學生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他也擔心大學的高輟學率。他指出:美國大學的輟學率高達40%,位居已開發國家之首。除此之外,他也認為對於職業訓練的部份要加以審視,因為在歐洲,大部份的孩子會選擇職業學校,但在美國則相反。會造成美國貶低職業學校的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在美國的教育中,並沒有讓孩子自小就認識職業教育;二是因為文科對於公民培養很重要,它不應被歸類為國家經濟好時的奢侈品。Delbanco教授指出,大學應該提供學生探索人類經驗的區塊,有歷史和藝術的相關知識。美國不需要僅有技術能力,卻沒有辦法以批判性思考面對社會議題的人。

不過,目前也有許多年輕人喜歡在成人身邊學習並得到薪資的方式。那麼,職業課程和人文學科學習到底是相容?還是相衝突?對此,史丹佛大學的諮商教授Anne Colby指出,認為職業課程和人文學科不相容是錯誤的。他在研究美國全國的大學課程後發現,最好的課程是將人文學科和職業課程結合在一起。舉例來說,加州的Santa Clara大學就讓各科系的學生上一系列的主題課程,這些課程將許多科目結合在一起。在Indiana大學的文科與管理學系,就提供像「汽車史:經濟、政治和文化」。這些科系讓學生能在歷史、文學和其他人文學科的背景上,學習他們的專長。

儘管目前「符合市場需求」的觀念充斥於社會,並不意謂著學生要選擇他們不喜歡的專長,而是要策略性地運用自己學校所提供的各項資源。「有些大學院校會提供有創意的生涯規劃服務,讓學生得以與有實務經驗的人接觸,」Colby教授說。「讓自己在各種的課外活動中成長,並且尋找那些能運用知識及與真正世界有所接觸的課程。」

現在的社會變化十分快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但並不見得是壞事,只意謂著「過去有用的做法在現在的世界裡未必有用」Tabarrok 教授說。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

網址:http://www.nytimes.com/2012/05/05/your-money/career-or-deep-learning-pondering-the-purpose-of-college.html?pagewanted=1&_r=1&ref=education

 

編譯日期: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