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教育動態] [ 瀏覽作業 ] :::
標題: 學習優異國家系列2--德國:擴大教育機會以增進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
類型: 國際教育動態
內 文

《邁向國際》—學習優異國家系列2

德國:擴大教育機會以增進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外事部編譯 

~~PISA在每個人面前放了一面鏡子,突顯我們教育制度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Edelgard Bulmahn(德國聯邦政府教育部長,1998-2005

 

德國的教育制度及PISA所帶來的震撼

以前,德國人對他們的教育充滿自信。他們認為德國的教育品質很高,而且有相對公平的學校制度。

但是,公元2000年的PISA測驗,讓他們看到該國教育制度中不公平的一面。PISA成績顯示,該國有25%的學生為所謂的高關懷學生,10%的學生為功能性文盲。這樣的結果撼動了德國的整個教育制度,因為在德國這樣一個工業大國裡,居然有25%的學生在校內無法學習到他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並讓他們未來對社會負責並對經濟有所貢獻。

德國的學制為一個多管道分流制度,也就是說,該國學生在四年級結束後(10歲),就依其學業表現被分到HauptschuleRealschuleGymnasium。一般而言,學業成績較弱的孩子會被分到Hauptschule,學業成績好的孩子被分到GymnasiumRealschule則是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不過,學生也不一定會按自己的學業表現就讀。舉例來說,有些學業表現優異的藍領家庭或移民子女,就放棄Gymnasium而選擇到Realschule。至於在Hauptschule就讀的孩子,則絕大部份為移民子女或來自社經地位低的家庭。這樣的制度讓孩子過早分流,而阻擋孩子的潛力。

PISA不僅突顯德國過早將學生分流的問題,也顯現教師缺乏能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軌道,因為師培教育並未培養老師準確鑑定學生適合哪一種生涯軌道的能力。換言之,過去德國的教育制度持續讓孩子走入不適合他們的生涯軌道。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德國開始分析國內狀況,並擬定教改方針。首先,德國政府確認國內的教育方針為:讓學生得到個別化支持、擴大個別化的學習機會。至於實務性的作法為:調整學習時間為整天,以增加學生個別化的學習機會,並引入國家各級教育統一標準,以讓老師及家長確實知道他們的孩子在什麼年紀需達到什麼程度。

其他配套措施中(註1還有發展教學團隊並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鼓勵教師團隊間做教學經驗分享,以及與家長和孩子一同簽定「學習合約」。簽定「學習合約」的措施讓教師、家長及學生都十分滿意,更重要的是,它讓家長知道,他們應參與孩子的學習,也讓孩子知道,他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與家長在一起。

幫助孩子做生涯引導也是德國教育的重點。德國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從八年級開始,學生會固定在實習地點實習一整天,期限可能長達半年;第二種是從九年級開始,學生會在假期開始前,到實習地點連續實習14天;第三種是個別實習,這種個別實習是由老板決定實習日數。在這樣的實習制度下,學校逐步帶領學生進入工作的世界,發掘他們的潛力。

改變後的狀況

PISA讓德國不再將過去的教育制度視為理所當然,也讓他們看到過去教育制度中的不合理。故他們不僅將過去的三種分流管道改為兩種,也著手阻止學生過早分流。更重要的是,過去的德國是用經驗和政治來處理教育議題,而現在他們會面對教育研究所顯現的真相,來解決真正的教育問題,這就是PISA評量給德國教育暨社會帶來的價值。

**********************************

1:德國在PISA 2000年的成績公佈後,所做的其他配套措施還有:

l   提供更多的幼稚園名額,自兩歲入學免費。

l   提供移民家庭子女特別的德文課程教學。

l   建立新的師培課程結構並增聘教師。

l   自小一實施外國語(英語或法語)教學。

l   為弱勢學生提供整日的學校課程,並提供其他學生更多的上整日課的機會。

l   為不曾上過幼稚園的孩童做語文檢測。

 

資料來源:

OECD網站

影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7ncuaU6Tc

編譯日期:2012/03/14